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小说 >职场小聪明 > 第815章 自媒体的自嗨

第815章 自媒体的自嗨(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视频而不是文字;

?八卦而不是结构性分析;

?反转爽剧而不是哲学讨论。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平台上短视频比长文受欢迎、情绪化内容比知识性内容传播更快。

3.情绪投射与认同:人更喜欢“看到自己”

很多“看似无聊”的内容,其实正好触动了观众的自我认同或情绪投射:

?一段吐槽上班的视频,让打工人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受苦”;

?一则“搞笑失败”的段子,让观众在轻松中释放了焦虑;

?一个鸡汤式逆袭故事,让观众短暂幻想“我也可以”。

这些内容虽然表面“无价值”,却在心理上满足了安全感、情绪认同和逃避压力的需要。

?

二、经济学视角:为什么知识内容缺乏供给动力?

1.信息不对称:观众不知道什么值得学

在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市场失灵。在知识传播的领域里也是如此:

?观众并不知道哪些内容有价值,哪些内容只是“信息泡沫”;

?创作者不知道观众愿意为什么付费,也就不愿深耕内容。

比如,一个普通人可能刷到了“摆摊创业年入百万”的视频,却永远刷不到“会计基础逻辑”或“边际效用原理”的内容。

2.边际收益递减:知识生产成本高、转化慢

一位认真讲经济学的博主,可能花8小时准备一条3分钟视频,播放量几千;

而一个拍搞笑段子的博主,花1小时拍一个视频,轻松10万点赞。

这就构成了明显的“成本—收益不对称”,即使愿意做知识输出的人,也会逐渐“被市场淘汰”或转型。

3.平台经济的激励机制扭曲内容价值

自媒体平台本质是注意力市场,而不是“知识市场”。算法推荐追求“停留时长”“互动率”“转化率”,不是“社会教育价值”。

这导致整个系统偏向推送“流量内容”而不是“理性内容”——知识类内容在这个规则下很难获得可持续的激励与成长。

?

三、社会结构视角:为什么大多数人缺乏“学习动力”?

1.教育未激发“求知动机”

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对学习早已产生厌倦,因为学校更多教的是“应试”,而不是“理解”。长大后,即使看到心理学、经济学内容,也容易联想到“背概念、考公式”那套方式,自然就排斥了。

2.生存焦虑压制了成长愿望

在底层生活压力下,很多人没有能力投入精力去学习:

?有的人日夜加班只为还房贷;

?有的人被家庭拖累,只想逃避现实;

?有的人已经对“改变命运”的说法失去了信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沉浸于低质信息、麻痹自我、娱乐至死,成了“社会无力者”的本能选择。

3.没有“中介者”进行知识转译

普通大众和深奥知识之间,需要有人进行“翻译”——像半佛、吴军、罗翔这样的人,能把复杂知识“讲得懂”“听得进去”“引发思考”。

可惜这类“中介者”太少,大部分知识仍躺在象牙塔,难以走到“下沉市场”。

?

四、我们个人如何应对“沉迷无意义内容”的诱惑?

1.自我反思:每天问自己两个问题

?我今天看到的内容,哪些对我人生有帮助?

?有没有一种更高效的方式获取这些信息?

这种“元认知反省”能帮助我们摆脱“算法驯化”。

2.建立“内容输入菜单”

就像吃饭要搭配营养,信息摄入也要“结构均衡”。可以这样安排:

?每天刷20分钟短视频放松;

?每天听10分钟心理学或经济学书籍(比如用听书App);

?每周写一篇观后感(哪怕200字),加深理解。

3.主动选择“输入源”

选择高质量的内容平台,比如:

?得到App、混沌大学:系统性知识输入;

?B站“知识区”:有深度内容解析;

?小宇宙、喜马拉雅:音频节目更适合忙碌时段输入。

4.将“学习”融入生活议题

如果你在搬砖、带娃、刷剧,不妨换个角度思考:

?《狂飙》里反映的阶层跃迁,可以引出经济结构问题;

?孩子哭闹可以结合“阿德勒心理学”去解读;

?家庭支出管理可以联系“机会成本”原理。

一切生活都是经济学与心理学的练习场。

?

五、结语:在信息海洋中做“有意识的舵手”

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有用信息太分散,无用信息太泛滥”。

当别人沉溺“无意义内容”时,你选择去认知结构、理解规律、提升自我,这本身就是一种脱离平庸的努力。

“人类被无限的信息包围,但只有有意识的选择,才构成真正的知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