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小说 >职场小聪明 > 第815章 自媒体的自嗨

第815章 自媒体的自嗨(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很多自媒体不断的吹牛,这玩意能当饭吃啊,自嗨了还是牛马,为什么不教点技术或者经济学,哪怕心理学也好呀,高兴完了,还要去搬砖,有点浪费时间,学点东西不好吗。

你的感受很真实、很有代表性,也道出了当下不少人对“自媒体娱乐内容泛滥”的困惑与不满。这个现象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内容供需、平台算法、受众心理、社会结构等。

?

一、为什么“自嗨式内容”这么多?

1.供需决定市场

自媒体平台上的内容,说到底是“供需匹配”的结果。只要有大量人愿意看、愿意点赞、愿意停留,平台就会不断推送类似内容。这是算法的逻辑。

2.情绪比知识更容易“变现”

搞笑、煽情、炫耀、吐槽……这些内容能迅速刺激情绪反应。对创作者来说,这种内容制作成本低、传播快,能带来播放量、粉丝、打赏、广告——也就是“当饭吃”的资本。

相反,技术类、经济学、心理学等知识性内容,需要大量准备、逻辑清晰、表达有条理,观众接受门槛高,变现周期长。做起来费力不讨好。

3.平台算法强化“低效爽感”

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为了延长用户停留时间,会优先推荐让人“停不下来”的内容,而不是“最有营养”的内容。这样做能提高广告收益,但也容易让人沉迷于“信息垃圾食品”。

?

二、为什么很多人宁愿看这些,也不愿“学点有用的”?

1.现实压力之下,人们更想“逃避”

你提到“高兴完了还得搬砖”——这句很点题。很多普通人早上挤地铁、晚上加班,已经被现实消耗得差不多了。再让他去啃逻辑严密的知识、记一堆术语,哪怕是心理学,也需要集中注意力,他未必有这个精力了。

2.人性本能更倾向“即时满足”

知识要消化、要积累、要应用,见效慢;而娱乐内容是“爽就完了”,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痛苦,所以天然更容易让人沉迷。

3.学习需要方法引导

很多人并不是不想学点东西,而是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学了干嘛。比如一个普通人如果对“经济学”感兴趣,搜一下,会发现全是名词、曲线、模型,瞬间就劝退了。缺乏引导,是知识内容普及最大的障碍。

?

三、知识内容为什么少?是自嗨者太多吗?

其实并不是“自嗨内容”太多,而是“知识内容太难传播”。比如你愿意思考“搬砖之余是否该学点技术或经济学”,已经是一种“抽象思维”的体现了,但这在大众群体中,并不常见。

1.结构性问题:传播机制不利于知识类内容

比如你现在写一篇2000字的经济学讲解文章,平台算法可能推不到50个人;但拍一个“情绪爆发+背景音乐+励志鸡汤”的短视频,几十万人点赞。

这种结构性的不公平,让很多知识内容创作者慢慢放弃——毕竟“讲真话费力气,讲废话涨粉快”。

2.技术型、知识型内容,需要受众有“基础”

你说“哪怕心理学也好”——这就体现了一种对内容质量的期待。但事实上,大多数人没有逻辑基础、抽象能力、或基础兴趣。不是不想学,而是“听不懂”。

所以优质内容传播往往面临两难:

?要专业就难以普及;

?要通俗就容易失真。

?

四、那怎么办?能破局吗?

1.自己做“混合型”内容创作者

如果你觉得目前的内容太浮夸、不实用,可以考虑自己参与创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心理学、讲经济学、讲生活中的逻辑。就像你现在这样发问,其实就是最好的选题起点。

例如:

?讲《人性的弱点》怎么影响消费决策;

?讲为什么“搬砖”不如“搬脑”;

?分析为什么“打工人”总被算法困住……

只要内容真实、接地气、有“破圈”能力,就能慢慢建立起有影响力的受众。

2.寻找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内容

虽然劣质内容泛滥,但也有不少优质创作者在默默耕耘。例如:

?B站的“半佛仙人”讲经济和社会逻辑;

?得到App的“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知乎、微信公众号里也有很多小众但扎实的内容。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建立起一个“精神书架”,每次刷短视频之前,强迫自己看15分钟知识类内容。

3.把“高兴”变成“转化动能”

高兴本身没有错,它是缓冲生活压力的方式。但如果每次“短暂爽过”,就觉得空虚、时间浪费,那就可以有意识地问自己一句:

“我刚才到底得到了什么?”

如果答案是“情绪发泄完了”,那下次可以试试“看点结构性内容”——比如用故事的形式讲经济逻辑、用趣味图文讲心理学原理,既娱乐又增长智慧。

?

五、总结一句话:

“自嗨”的内容能当饭吃,是因为“人性”与“算法”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真正有用的知识,是少数人愿意为之投入时间、努力理解的财富。

你看到这个问题、愿意思考它,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觉醒”。

别怕孤独,哪怕只用一小时“学点有用的”,也比十小时“短暂发泄”更接近长期的自由。

?

好,我们接着从心理学与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人们为什么容易沉迷“无意义”内容,而不是去主动学习“有价值”的知识——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整套认知、激励与社会机制。

?

一、心理学视角:人为什么偏爱“低价值高刺激”的内容?

1.多巴胺机制:大脑渴望即时奖励

人类大脑并不是设计来追求“长远收益”的,而是进化过程中倾向于即时满足。短视频、爽文、搞笑段子之所以能让人“上头”,是因为它们可以快速刺激多巴胺——让人产生“轻微快感”的神经递质。

而学习、思考、读书这些行为,则属于延迟满足,在短期内不仅没有愉悦感,反而伴随着认知负荷、信息挫折、理解焦虑,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成就感”。

这就像吃糖比吃菜更容易让人兴奋,但长远来看却容易“营养贫乏”。

2.认知吝啬:人类本能节省思考能量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是“认知吝啬鬼”(itiveMiser)——本能上不愿意耗费太多精力进行抽象思考。我们的大脑会下意识地选择那些“不需要动脑”的内容消费方式,比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