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 两马赫的战场(1 / 1)
森姆兰努力控制狂暴抖动中的飞机加速,尽量使其稳定。他当然知道速度提升的成败意味着什么。他不知道敌人距离自己多远,也懒得回头向大致方向看一眼,因为看了也于事无补;不过他自信几十秒内,就可以甩掉该死的雷达,然后敌人应该会悻悻地撤退。回去后,他必须郑重地告诉梅内亚姆中将,从空中一沉不变的航线进入阿克赛钦,已经变得极为不现实了。
飞机迅速突破了1.5马赫,而敌人的位置,大致从7点钟变化到了6点钟,对方雷达没有完成跟踪,似乎只是一架昏了头,不顾一切冲过来,想从6后方追上来碰运气的歼10或者歼11战斗机。对付一般的战机,能够咬到尾后固不错,不过对付米格25,这个位置只能吃屁罢了。
尾随的刘兆林没有轻易选定唯一的目标进行跟踪,他仍然在等待速度的提升,他使用雷达只是为了测距。
这部雷达可以迅速跟踪到米格25那样不善摆脱的飞机,所以他并不担心目标会突然消失。从奎达前线机场撤出后,他就开始了接收新式飞机的任务,由于他具备双座的歼11bs战机的教官资格,还有还有被导弹击中,单发停车后返航着力的光荣经历,要掌握这种先进的单座飞机,自然并不困难。当然需要着力提高的地方,在于矢量发动机带来的新动作和新战术,这是一个挑战。
早在半年前与印度空军第2中队的苏30mki在山区周旋时,他就领教过拥有矢量喷口的苏30mki的实力。
说实话,印度的苏30mki是他见识过的,最蠢笨的一种苏27系列的衍生型,或许比鸭嘴兽好些,不过他并没有和那种飞机接触过。可以说,这是一种极端化的,与空战的优化原则完全背道而驰的设计思想,根本不应该作为战斗机,但是印度人确实将其当做战斗机在使用。
苏30mki牺牲了制空战斗机应该具备的飞行性能上饿肚肚优势,而堆砌了许多笨重的设备。中国空军一度很迷惑印度大量采购这种飞机的定位,直到发现印度空军确实将其派到最前线进行空战。印度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买到的是一种战斗轰炸机,也许俄罗斯人在推销的时候告诉他们,矢量发动机可以弥补整体推力下降带来的机动能力疲弱,所以苏30mki作为战斗机一样出色,实际的情况当然并非如此。
从半年来,空军情报部门收集到的实战报告得出的结论,矢量发动机的采用,理论上可以弥补了动力过弱带来的一系列机动性不足问题,但是印度飞行员却很少做那样的动作。已知的情报显示,苏30mki可以在垂直面通过这种技术进行大攻角飞行,或者在水平面上进行过失速动作,但是操作通过手柄完成,相当依赖人的操控,而两台发动机的动作必须同步而且对称,对速度和起始的姿态也有限制。这意味着,飞机不可以在任何姿态下,做出改变机头指向的动作,否则可能导致坠毁。
很显然,这种时髦的飞行方式与飞行控制的整合还差得远,熟练飞行远也只能发挥出理论能力的他们派了一些老头子来执行送死的任务?”
“是的,102中队解散后,这些米格25飞行员纷纷解甲归田,这会儿都该有50岁出头了,他们当中有一些当年执行过穿透我国领土的侦察任务。”
“看来真是死得其所。”他不怀恶意地评价道,“我是不是首开击落米格25的记录?”
“想的真美,其他部队在阿萨姆至少已经击落了3架米格25,不过据我所知,刚才的战斗是追击持续时间最长,速度最快的一次。而且敌人始终在速度上处于劣势。”
“是这样?”
刘兆林难免有些失望。他离开战场接收新式飞机的这段时间,并不知道各部队的战斗情况,只是知道飞行员之间的竞争以趋白热化,自己早就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当然凭借着与阵风的正面周旋,以及被击中后还能凭借技巧坚持返航的记录,他仍然处于第一线的战机飞行员的位置。
他知道与实战相比较,以往的模拟对抗都是无意义的,即使在空中击落宋宁10次,也不抵他在空中多击落很多架敌机的事实。在击落这架米格25前,刘兆林的记录是击落一架幻影2000以及1架直升机,另有一次击落存疑,既没有核实,也没有记录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