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A50I(1 / 1)
印度空军参谋部的自大造成了一个不大的漏洞,一如以往,他们为a50预警机制定了一条简单有效但是缺乏变化的航线。按照空军完全压制巴空军的意图,这架预警机每天中午起飞从靠近新德里的新丹基地起飞,接替另一架同型号的预警机。它起飞后向西北转弯按一条平行于西部边界的航线进行飞行,它与边界始终保持大约100到200公里的距离进行曲折飞行,保持这个距离非常的明智,既可以保证这架预警机始终在战区外安全飞行,同时也可以使它完整地监视整个克什米尔以及巴基斯坦北部空域。即使白沙瓦或者阿塔克有一架飞机起飞,机上的相控阵雷达也可以看到;同时这个距离可以对巴基斯坦的萨伯2000或者新到手的zdk03指挥预警机保持探测范围上的优势。
表面上看这条航线万无一失,但是在整个航程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当它准备离开战区的时候,这架飞机会漏出一些马脚,按照既定路线,它会在锡亚琴冰川东南70公里的地方转弯,这样有一小段时间,这架飞机会暴露在阿克塞钦的一部地面搜索雷达搜索范围内。
印度人当然知道那里有一部3d雷达可以透过山口监视北方空域,但是他们不以为然,因为a50暴露在这部雷达前的时间非常之短,而且他们不相信敌人的飞机能在鼻子底下钻到如此近的距离,开战至今巴方的空军从未突破印度边界超过40公里。
实际上,印度人确实也有理由稍微的轻敌,因为这部上世纪80年代制造的s波段堆积波束雷达竖在一个山头上已经有20多年了,根据情报,它被部署在那里不是因为性能先进,而是因为这部雷达笨重的天线抗风性比较好。多年来这部雷达的主要的任务始终如一,一直在监视从斯里那加起飞的米格21和米17直升机的出动情况,它对公路上开动的印度军车也有一点点侦察作用,但是侧高方面则不是很好,这些情况被印度情报部门完全掌握。
一个星期前,当a50i第一次在冰川上空转弯时,中国侧的雷达操作员就从屏幕上发现了这架大型预警机和几架伴飞的米格21战斗机,操作员看着一簇光点朝东飞走,然后分离,较慢的目标继续向东,而米格21则转弯回到了斯里那加机场。一连几天,毫无变化的航线被细心的操作员记录了下来。
出于中巴两国眼下准同盟的关系,这个预警机航线的情报很快就被通报给了巴方,最后这个情报出现在了萨米上校与他的上级的谈话中。萨米看很快被这个情报打动了,而且立即构机还要大一些,当然它的成员并不多,机组加上系统操作人员一共27人,这个人数已经比额定的人数多了9人,因为在实战中发现,同时指挥空中几十个批次的飞机,是一个相当耗费人力的工作。不过达尼尔少校并没有什么压力,他的责任有限,只是负责平稳飞行,这对他来说驾轻就熟,之前很多年他一直在25中队驾驶伊尔76型运输机,所以a50i的驾驶舱对他而言一点儿都不陌生。相比较而言,他觉得驾驶预警机更安全些,因为这架飞机的巨大探测能力,使得它从来不必冒险飞临前线,而运输机有时候必须飞到紧迫的前线,从而暴露在敌人空军面。
达尼尔少校和副驾驶刚刚坐稳,检查了一下飞行仪表,他想先让通讯军士给自己倒一杯咖啡,不料电台里就传来了中队长的声音,他要求这架代号“战神”的飞机不要磨蹭,立即起飞。因为另一架a50i正准备返航,拖延起飞很可能使得战区上空的指挥出现漏洞。少校耸了耸肩,只得放弃咖啡,快速运转起来。
通讯以及航线设置一直都一成不变,所以很快就完成了。后面的当值军官辛汉尼亚中校跑过来拍了怕他的肩,示意后面的一切完备了,辛汉尼亚中校才是这架飞机的最高军官,所以起飞也需要他的许可。达尼尔少校开始请求起飞。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与副驾驶开始推动截留阀同时放下襟翼,飞机缓缓地开始滑行起来。他看到跑道旁“隐形毒蛇”中队的c130j运输机正在装运轻型榴弹炮,准备飞向简陋的前线机场,他想,相比之下,自己的使命算是轻松而又安全的。
飞机缓缓加速到了
420公里每小时,少校开始抬起前轮,同时收襟翼,高度表上看,巨大的飞机缓缓地离地了而起,他有时候也搞不清这架驮着巨大雷达罩的飞机是怎么设计出来的,不过它每次都能飞得起来。
“老样子,我们爬升到8000米,然后进入预定航线。”
“一切正常机长。”
达尼尔少校仔细驾驶飞机转弯,这架飞机有完备的自动飞行功能,不过他不能太依靠自动飞行,因为预警机对姿态的控制要求很高,如果颠簸的话,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雷达工作所必须达到的平稳要求,而且飞行过程的好坏不是自己说了算,完全由辛汉尼亚中校一手负责考核,所以少校也得小心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