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汉旌十万过大江(万字大章)(1 / 2)
第439章汉旌十万过大江(万字大章)
“都走快点!谁敢偷跑,邻里连坐!!”
“啪——”
九月末,伴随着秋收结束,高骈派遣张璘、王重任、蔺茹真将等人率兵出城,将巴州、壁州、开州、通州及蜀州、眉州的等处百姓尽数向南迁徙而去。
一车车粮食被南运,挽马车不够就用人力,肩挑手扛。
但凡有人试图逃跑,便被押送他们的马步兵追上,一鞭子抽打在身上。
不仅仅是偷跑的人挨鞭子,就连邻居被迁徙的人也将被连坐抽打。
俯瞰三川,每座城池之间的官道上,此时已经出现了密密麻麻的人流,宛若行军蚁般,长驱而下。
“加快速度!今夜必须赶到渠江县!”
丘陵之间,密林与丘陵一同起起伏伏,百姓如蝼蚁般被兵卒驱赶南下。
本就衣衫褴褛的百姓,此刻肩挑手扛的带着自己所有的家当,速度根本快不起来。
不少人手上生起了冻疮,但仍旧需要咬牙前行。
不过三百多马步兵,便驱赶着他们几万人南下,着实震撼。
“哔哔——”
“直娘贼!狗日的关西胡杂又来了!”
哨声响起,率领这支马步兵的列校立马破口大骂,旁边的人纷纷看向他,他只能咬牙道:“撤!!”
他话音落下,无数道木哨声响起,三百多马步兵直接将这数万百姓抛下,埋头向南疾走而去。
百姓们见状也不知道该如何,左右两边都是密林,根本无法带着家当逃命,只能傻傻的站在原地等待。
不多时,随着十余名三川马步兵再度从北方疾驰经过,并毫不停留的南下而去,百姓们这才看到了北方渐渐出现的那抹火红。
但见汉军旌旗从远到近,从北向南疾驰而来,人数越来越多,好似一条火龙,横冲直撞的向长江而去。
率军南下的是耿明,此时的他在路过这群百姓身旁时,不假思索的对身旁的都尉吩咐道:
“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就近安置,不愿意的就送回原籍,愿意的就近安置。”
“是!!”
耿明简单吩咐过后,立马就有人专门来处理这数万百姓的安置问题。
大部分百姓还是想要返回故乡,少量机灵的百姓则是选择就近安置。
由于高骈强行迁徙百姓南下,那些距离黔中比较近的州县已经变空,南下也是空空如也。
只要愿意就近安置,安置后所得的田亩数量,远比返回原籍要更多。
许多贫民因为一个决定,多得了好几亩耕地,而更多的贫民则是因为眼见问题,只能在返回原籍后重新分地。
饶是如此,他们也因为分地政策而变得富裕,但这些对于如今的汉军来说,只是政策颁布下的一角罢了。
当刘继隆率领王建、高淮等人南下时,整个三川战场的前线已经变得尤为热闹了。
东川、西川除了部分留守兵马,余下八万兵马都聚集到了前线。
从九月末到十月中旬,高骈果断舍弃了山南西道中,长江以北的五个州和十几个县。
耿明及时出兵拦截高骈麾下唐军,从而留下了十余万山南西的百姓。
饶是如此,却还是有十余万百姓被强行迁徙南下,而高骈也通过招降许多小水贼,组成了长江都水师。
通过长江都水师帮助,江北十余万百姓被送往南岸,并被高骈下令与涪州、渝州等处百姓一同,尽数迁往黔州、思州、夷州等处安置。
如黎州、雅州、蜀州、嘉州、眉州、戎州等处百姓,则是正在被高骈派兵迁往播州、矩州、辰州等处。
这些消息,很快通过汉军安插在江南的谍子传回江北,所以当刘继隆饮马长江时,张武正在向他汇报近来探查的所有情报。
“殿下,高骈此人还真如您所预料那般,试图迁徙百姓进入黔中。”
“眼下江南各州县百姓都被强行迁徙,百姓怨声载道。”
“山南西道五州已经被我军收复,二十余万百姓,被我军截留十三万,余下十余万则是已经渡江南去。”
“高骈麾下有一支号称“长江都”的水师,人数三千人上下,舟船大小七十多艘。”
“只要殿下您下令,末将今日便率大军渡江南下!”
岷江自刘继隆眼前蜿蜒向南而去,刘继隆却并未感受到有几分激动,仿佛一切都水到渠成。
面对张武的请战,刘继隆却不慌不乱道:“暂不用着急,先将粮草辎重都准备好再说。”
“已经准备好了!”张武没有听出刘继隆话音外的意思,不断请战。
刘继隆见他如此,只能无奈解释道:“淳峤,这打江南容易,但治江南难。”
“长江以南,素来以群蛮居多。”
“我汉家自汉代开始,虽几次迁徙人口进入江南,但江南仍旧是土民多而汉民少。”
“强行迁徙百姓,此不为我汉军所举,故此高骈强行迁徙百姓进入黔中,于我军有利。”
经过刘继隆这么解释,张武这才知晓了高骈迁徙百姓之举,也是自家殿下默认的行为。
尽管张武有些难以接受,但他仔细想想后,却觉得迁徙百姓进入黔中,确实对日后保护巴蜀有利。
巴蜀素来被群蛮所寇,这其中包括了巴山蛮和黔中诸蛮。
巴山蛮经过大唐这么多年征讨,实际上与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数量也变得极少,想要同化他们十分简单。
相比较之下,拥有数十万人口的黔中诸蛮则较难同化。
如今高骈迁徙百姓进入黔中,黔中诸蛮人口与汉家人口相当,自然就乱不起来了。
即便他们想乱,也得问问高骈愿不愿意让他们乱。
更何况诸蛮占据不少适合耕种的土地,而高骈带入黔中的那些世家豪强也想要土地。
两边都想要土地,可土地只够一家分,那结果是什么,自然不用多说。
高骈要带这么多人进入黔中,自然要承担起开发和安置他们的责任。
只要他把黔中矛盾解决,那刘继隆日后就不用面对这些问题,而是直接带着大军,享受着开发过后黔中道的补给,直接攻下南蛮了。
尽管这样放任不管,会使得部分百姓遭受苦难,但这些事情就算高骈不做,他刘继隆日后也会想办法去做的。
想到这里,刘继隆远眺岷江南岸,随后转身往营盘走去,不忘吩咐道:
“大军休整三日,三日后吾发军令,大军分三处渡江而去!”
“是——”
张武恭敬作揖,心里虽然依旧不忍,但他也知道自家殿下所说所做都是对的。
他目送自家殿下背影远去,忍不住又回头看了眼岷江南岸。
“唉……”
长叹一声,张武只能摇头跟上刘继隆脚步。
与此同时,身为诸道讨击使的高骈,此刻也从前线的蜀州退往了后方的嘉州。
此刻的他驻扎嘉州,负责接应雅州与黎州的军民撤离。
由于祐世隆调集兵马强攻安南,继而使得高骈出兵夺去了大渡河南岸的清溪关。
因此高骈也不担心黎州和雅州会失陷南蛮之手,毕竟他在清溪关驻兵三千。
只要这三千官兵不撤,南蛮始终打不进来。
更何况他也不打算把清溪关丢给南蛮,而是想要将清溪关交给刘继隆。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如果把清溪关丢给南蛮,那南蛮可以依托大渡河,与汉军分河而治。
可若是嶲州门户的清溪关掌握在汉军手中,那祐世隆肯定会不惜代价的夺回清溪关。
若是刘继隆觉得清溪关棘手而放弃清溪关,高骈则是可以写檄文声讨他。
若是刘继隆不愿意放弃清溪关,那日后他必然要团结兵力于清溪关,而南蛮也将不断牵制着他留在三川的部分兵力,减轻高骈在黔中的压力。
不过……
“刘牧之,你为何还不出兵”
衙门主位,高骈皱眉看着眼前的舆图,他不解刘继隆为什么还不出兵,而是放任他迁徙百姓前往黔中。
他确实有意迁徙百姓进入黔中,但他没想过把整个江南的百姓都迁徙黔中。
别的不提,这百万口百姓每年吃喝便是数百万石,哪怕如今高骈掌握黔中和半个岭南,也供给不出那么多口粮。
哪怕他已经从江南掠夺了足够的粮食,可这些粮食也供给不了那么多百姓吃食。
把百姓全部带走,不仅不能成为他的助力,反而成为他的负担。
在他看来,人口对于刘继隆来说十分重要,所以刘继隆不可能坐视自己迁徙人口而不管。
只要刘继隆出兵,他就果断抛下这些人口,然后在义宾、僰道等处与汉军交战几次,也算给洛阳方面交代了。
如今时局这么乱,他可不想用自己的兵马和刘继隆死斗。
只要他撤回黔中,刘继隆必然往河东、东畿攻去,说不定会与卢龙、成德等镇交锋。
让卢龙和成德消耗刘继隆,自己先把岭南和湖南、黔中的问题解决,伺机夺取江南,迎天子入江南,最少也能争取划江而治,换得个南北朝的局面。
汉军人高马大,可人高马大不代表水师厉害。
只要守住秭归和夷陵,加上荆襄之地做阻碍,大唐就还有机会……
想到这里,高骈深吸几口气,而这时衙门中也响起了脚步声。
高骈抬头看去,却见来人是鲁褥月。
“高王,蜀州等处百姓着实太多,眼下除了四万多工匠及其亲眷被迁往黔州,余下百姓都还未安置好,您看……”
鲁褥月此前一直负责黎州驻守,做的也十分不错,故此高骈让他负责蜀州等处的百姓迁徙工作。
至于蜀州等处的世家豪强,以及军卒家眷和工匠及家眷等人,他已经让张璘迁徙到了黔中。
蜀州等处百姓少则五十万口,多则七十几万口。
高骈本意是想等刘继隆出兵后,与刘继隆在僰道和义宾争斗两场,假意输给他后,将这七十多万口百姓视作累赘丢给刘继隆。
结果现在刘继隆按兵不动,这就让他有些尴尬了。
带走吧,粮食不够吃。
不带走吧,肯定会有人在背后弹劾自己,比如……
高骈思绪还未落下,便见又一道身影急匆匆走入堂内。
“高使君,某想要知道,为何蜀州数十万百姓还未前往黔中”
当杨复光的声音响起,高骈与鲁褥月都看向了这位不好对付的北司监军。
杨复光不过二十六岁,但他毕竟出镇较早,且参与戎州军政不浅,便是高骈也没有那么轻易拿掉他。
更何况高骈与北司杨氏家族关系不错,杨氏家族又在诸镇都有人脉,所以他不想得罪杨复光。
如今杨复光前来询问,高骈也只能沉着道:“山南西道及东川等州三十余万口百姓正在迁徙,进入黔中的官道又狭窄,前方已经堵住了。”
“以当下局面,最少还要三五日才能疏通,故此现在只能让百姓等待。”
高骈的话倒是没有什么问题,毕竟杨复光没去过黔中道,也不知道高骈早早就让梁缵将黔中道的官道扩修了一番。
如今高骈不管说什么,他都只能听而任之。
“具体是三日还是五日”
杨复光很清楚高骈这些时日的手段,也自然知道高骈压根没有和刘继隆决战的想法。
他可以理解高骈没有把握击败刘继隆,但他无法理解高骈的作为。
在他看来,高骈如今的作为,宛若割据。
他并不相信高骈口中所谓的保全朝廷之言,而高骈也不指望杨复光会理解自己。
面对杨复光的这番询问,高骈深吸口气道:“三日……”
“好!”杨复光得到答案,转头便走。
等他走后,鲁褥月这才忿忿不平道:“高王,杨复光太过跋扈,不如……”
“不可!”高骈打断了鲁褥月的这番言论,皱眉道:
“现在还不是和他们撕破脸的时候,暂且隐忍。”
“是……”
鲁褥月有些不甘心,而高骈则是有着自己的打算。
他还需要和北司维持如今的关系,直到北司将皇帝送到自己手里,那时才是与北司撕破脸的时候。
“明日吾带兵两万撤往义宾,三日后你再率领兵马,护送蜀州数十万百姓沿江而下。”
“若是刘继隆率兵渡江,不用恋战,舍下百姓后,直奔义宾而去。”
“末将领命!”
高骈对鲁褥月吩咐着,鲁褥月也不假思索的选择了应下。
见他应下,高骈开始低头处理政务,而鲁褥月也识趣离开了衙门。
翌日清晨,高骈率军二万,征募嘉州四万百姓为民夫,沿江南下义宾县而去。
再过两日,鲁褥月开始强行迁徙蜀州等处数十万口百姓沿江而下,百姓哭嚎声响彻长江(岷江)两岸。
北岸的汉军看不下去,请令的人越来越多,但都被张武压下去了。
自从得知了刘继隆的计划,张武只很短时间便说服了自己。
保住江南百姓,这只能是一时太平。
但若是能将黔中道彻底安稳下来,则巴蜀尽皆安定。
两者孰轻孰重,张武还是分得清的。
正因如此,随着时间不断推移,直到十月十七日,刘继隆才发出了军令。
十三万汉军,除两万留驻外,余下十一万兵马,兵分三路渡江。
西路军以张武为主帅,王建、高淮为副将,率精骑九千、马步兵两万,步卒两万渡江,收复蜀州等处失地。
中路军以李商隐为主帅,马懿、高述为副将,率马步兵一万,步卒两万渡江,收复嘉州失地。
东路军以耿明为主帅,王思奉、李阳春为副将,率马步兵一万,步卒两万渡江,收复渝州、涪州失地,并进攻忠州、万州、夔州等处。
三路大军中,除了东路军渡江难度较大外,中、西两路大军的渡江难度不算大。
百丈宽的岷江,完全可以用小舟浮桥的手段快速通过。
由于高骈没有布置任何手段,故此西路军完全没有遭遇阻碍,张武率军渡江后,立马派高淮率精骑驰往清溪关,最差也需要守住汉源县。
高淮没有耽误,直奔清溪关而去,而张武则是率领王建收复蜀州、邛州等处失地。
相比较西路军,中路军却属于是正好撞到了鲁褥月护送百姓南下的队伍。
鲁褥月眼见中路军渡江而来,他立马舍弃了被押送的百姓,率军撤往了义宾县。
李商隐见状,一边派高述收拢百姓,就地安置,一边派人前去通禀刘继隆,同时派马懿率马步兵追击鲁褥月而去。
双方且追且打,沿途遇到百姓,马懿便分兵安置百姓,自己率领本部兵马继续追击。
消息传到刘继隆耳边时,已经过去了整整六个时辰,来到了入夜的亥时(21点)。
“高骈……”
刘继隆得知高骈此举,顿时便猜到了高骈并不准备与他们硬碰硬,而是想要抛下多余的人口,轻装撤往黔中。
迁徙百姓,不过是做给朝廷看的面子工作罢了。
刘继隆走到舆图前,不由得产生疑惑。
他不知道高骈现在是怎么想的,但他知道,高骈心气既然没有散,那他就肯定还有进取心。
抛下几十万无谷百姓作为包袱给自己背着,这只是高骈对付自己的第一步。
没有了蜀州这些人口,高骈虽然也能凭借东边那几十万入黔人口治理好黔中道,但却没有开拓的可能。
更重要的在于,高骈如果只是一味的撤退,那肯定会被庙堂怪罪,所以他肯定还有后手等着自己。
想到这里,刘继隆看向身旁之人,询问道:“我军还有多少兵马在此处”
面对刘继隆询问,刘英谚作揖道:“还有五千马步兵!”